《资治通鉴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书易云达,共有294卷,内容约300多万字,详细记录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起,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对淮南的征伐,跨越了长达1362年的时间,涵盖了16个朝代的兴衰成败。
在这漫长的1362年间,华夏大地上共经历了41次严重的“大饥”,平均每隔33.1年就会出现一次。而这些“大饥”带来的悲惨后果更是令人触目惊心,竟然出现了“人相食”的现象。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关于“人相食”的提及多达33次,换算下来,平均每41年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目睹如此惨事。此外,根据“二十五史”的统计,中国历史上记载的“人相食”事件总计达到了403起,这意味着自黄帝时期至清末,平均每12年就会发生一次。
对于这些古文中的记录,不再赘述过多细节,怕会引起某些读者的不适和心理反应。
可以说,“大饥荒”的可怕程度不言而喻。古人对此似乎也有着深刻的认识,因此才有“仓廪实而知礼仪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的优雅格言。对于造成“大饥荒”的原因,有人认为是因地少人多而引起的,也有观点指向落后的生产力,甚至有人认为是由于粮价的异乎寻常上涨……尽管这些观点各有其道理,却更多地反映了表面现象,而真正值得关注的则是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。
展开剩余67%1998年,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、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·森在其著作《贫困与饥荒:论权利与剥夺》中深入探讨了饥荒的根本原因。他指出,许多饥荒的出现并非由于粮食短缺,而是无力和无权的底层民众他们的粮食消费权被剥夺了。例如,经过工资的下降、失业现象的加剧、食品价格的飙升、供给分配系统的崩溃、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易云达,以及逃难机会的剥夺等因素,都是令人堪忧的情况。
美国记者和作家E.斯诺在其作品《西行漫记》中提及了1928年西北大饥荒的惨痛历史。当时,一些组织估算死于大饥荒的人数达300万至600万。然而,从全国范围内的粮食生产数据来看,并没有显著的特殊变化,这究竟为何导致如此多的生命流逝呢?
斯诺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,指出外地的粮商因为担心被当地军阀强行扣留而不愿意将粮食运入,而地方军阀则因为怕外粮到来会打压本地粮价,从而损害自身利益。结果,城市中的权贵和富裕群体在农村能够以极低的价格购得土地,而底层民众则连基本的粮食都难以负担,只能无奈等死。
可以说,当穷困的底层民众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时,他们便成为了弱势的牺牲品,在权贵之间的权力争斗中惨遭波及。因此,真正的“大饥荒”背后,往往是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问题。
最近的一次大饥荒发生在1960年,距今已有62年之久,未来的再次饥荒又会离我们有多远呢?当然,希望这样的灾难永远不会再出现。但如果真有一天再次面临饥荒,我们不禁要思索,是像上海这样的繁华大城市先撑不住,还是乡村更早崩溃呢?
实际上,假若饥荒来临,无论是大城市如上海,还是广袤的农村,最脆弱的总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。而在大城市中,富有的阶层显然多于农村,他们控制着食品分配的系统,因此,在这种情况下,或许农村首先就会陷入困境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